刘谦:情注“摇钱树” 焐热茶农心

周宁是闽东产茶大县之一,从“清明时节茶吐茅,大男小女上茶山,株株采来片片香,精制名茶换龙番”的古老民谣中,无不透露出茶在周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提到周宁茶业的发展过程,就不得不提刘谦技术员。

10月31日,久雨放晴,首章村的清晨,茶山轻纱缥缈,陆陆续续的采茶人点缀在茶涛碧海里,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马上就要立冬了,此时的茶园怎么还会有如此的繁忙景象,让人疑惑不解。“茶青一斤10元,收购商一波又一波。”茶农郑国城掩饰不住一脸喜色,“这些年,我们在刘谦特派员的科技助力下,茶园管理逐步规范化,茶商喜欢得很。又加逐年气候变暖,现在采茶不只是停留在过去的三春,而是实实在在的五六春。”

“要想茶的品质好,叶片厚、病虫少,就得多施有机肥……” “茶园打药一定要茶树面一遍,树下往上也要喷,别忘了茶桩旁边也要喷一喷,三管齐下才会一次性解决病虫问题……”在半道上遇见刘谦时,他正忙着给首章村的一位茶农答疑解惑。只见他个子不高,稀疏的头发里闪烁着银丝。健谈的他,举手投足显得精气神十足。年近花甲的刘谦,历任周宁县茶叶技术推广站站长、茶叶局副局长等职。1981年,刘谦毕业分配到县茶叶公司任技术员,从此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

“农技工作者要推广一项技术,不是简单地宣传一下就行了。只有为群众带来利益,才会被认可。”刘谦常常用这样的语句与单位的年轻人共勉。刘谦是土生土长的周宁人,从小受到“茶叶青青满地黄金”这句农村俗语的影响。

“拜师仪式上的‘敬茶’,让柴米油盐酱醋倍感逊色。上草下木,人在草木间。汲天地精华,总让神佛意犹未尽。”“茶米”的形成从选苗、种植、施肥、采摘,到晾青、炒青、揉捻、焙干、包装等诸多环节,容不得丝毫含糊,倘若哪个环节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坂坑村种植了300多亩乌龙茶,受传统经验影响,茶农采摘的茶青标准掌握不当,影响茶叶加工质量。刘谦心急火燎地扎进坂坑村茶园,和茶农一起谈茶经论管理,规范采摘标准,全村群众因此人均每年增收500多元。

“杀青前,先轻萎凋,可提高香气……”沁园春公司绿茶生产遇到香气上不去的问题,刘谦获悉后,急忙赶到公司车间“问诊把脉”。“多亏刘站长,让我们少走了弯路。”公司负责人谢建明感慨地说。几十年中,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干一行,爱一行,论文写在大地上。”刘谦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他掏心地将多年来积累的茶叶生产技术经验分类整理,自制成多媒体课件,通过科技夜校、培训班、茶园现场指导等方式,面对面指导茶农做好标准生态茶园生产管理。仅近两年,他举办、主讲培训班30多期,参加人数达3800多人。

面对“金山银世界”,刘谦几十年来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周末、多少个晚上,在山村、在茶园、在茶厂里度过,足迹遍及周宁的每一片茶园,他的办公室甚至就设在茶园。他耐心指导茶农建设高效生态安全茶园;他细心指导茶企如何把握整个加工过程的技术要领;他编写的《周宁县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成了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的蓝本……

看着周宁高山云雾茶从一棵幼苗发展成一个产业,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刘谦在这期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如今,刘谦即将退休,可在周宁的各地茶园中依旧看到他的身影。

清茶九韵谁为冠,巧手千情自是峰。2020年初,临近退休的刘谦响应县政府号召,到首章村当起乡村振兴指导员。针对茶叶品质低、经济效益差的现实问题,刘谦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因地制宜,并借鉴“塘约经验”,帮助编制了《首章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村级乡村振兴“一规划两清单”等,并帮助该村争取市级财政支持,推动茶、旅、农融合发展。

如今,首章村逐步建成现代生态茶园1100亩,基本形成“种、养、创、游”为一体的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富民产业。依托茶业、农业和旅游业,目前全村总收入超过6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0元。

在刘谦和同行的努力推动下,周宁县建成了高效生态安全茶园1.54万亩,获得了“全国产茶重点县”称号。这些年,刘谦也先后获得省劳模、闽茶之星、市十佳茶叶科技工作者等诸多荣誉奖项。由他选送的“梅香”还被评为福建省2007年度“名茶”。 

            

来源:闽东日报通讯员 肖林盛

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