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党旗辉耀全域红 头雁领航逐梦行

感恩奋进!2019年8月4日,一封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下党和寿宁群众倍感振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殷切嘱托从山乡传遍闽东。

喜报频传!今年“七一”期间,下党乡党委从北京捧回“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奖牌,这是下党继今年2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之后摘得的又一国家级荣誉称号。

再展新姿!今年7月6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召开,下党作为全国五个分会场之一,成了世人眼中流光溢彩的焦点,诠释了脱贫攻坚路上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11月底,寿宁县政协党组成员、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作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参加会议,返乡后她以“五个党建为民平台”为载体,传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

从“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到“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再到成为中国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下党乡乃至寿宁县的破茧成蝶,不仅全面体现了寿宁县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带来的“聚变”效应,更生动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

下党变迁的经验启示是寿宁县走好新时代振兴路的“红色密码”。近年来,寿宁县始终怀着对习近平总书记无比感恩、无比拥戴之情,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在顺利完成了摆脱贫困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接续踏上乡村振兴之路,以“大下党”格局统领“大振兴”格局,不断丰富基层党建“全域红”画卷,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党新貌 刘霄鹏 摄

牢记嘱托

打造党性教育“红色氧吧”

寿宁的沧桑巨变,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推动闽东摆脱贫困的创新理念、实践探索和对寿宁的殷切嘱托,是寿宁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如何把这些“财富”传承好、弘扬好、运用好至关重要。

“要深刻认识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重大意义,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日前,下党乡党委原副书记刘明华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故事和回信精神,通过自身感悟理解,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了宣讲和解读,为乡亲们进行思想“补钙”、理论“充电”。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年来,寿宁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结合“千名干部走乡村”活动,组织开展退休干部讲故事、领导干部讲形势、乡贤村老讲变化的“三讲”系列活动,以上党课、“小板凳”座谈、入户宣讲等方式,传诵“下党故事”,以切身经历感受谈发展说变化,用“奋斗出来的幸福”凝聚感恩奋进的力量。

寿宁县领导在 “ 四同” ”开 活动中召开 “ 板凳座谈会 ” ,

与青年干部、 村民等交谈 。

下党乡下党村幸福茶馆的主人王光朝便是“下党故事”宣讲队的一员。每每有客人到来,他总会热情地泡上一壶茶,与其分享下党幸福。

提到下党这些年的变化发展,王光朝很是感慨:“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三十年来始终牵挂下党、关怀下党,下党人民就没有今天的幸福日子。我们要知恩感恩,一颗红心永向党。”他已年过七旬,永记党恩,积极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如今,他成了下党年龄最大的发展对象。说起这,他又幸福地唱起了《唱支山歌给党听》。

为讲好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和长期牵挂下党的故事,将下党打造成党的作风建设展示基地、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摆脱贫困实践基地,寿宁县着力深化“四下基层”新模式,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的“四同”方式,组织学员们与群众“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屋、同耕一片田、同学一个理”,提升下党党性教育教学基地内涵和层次。

一次次直抵初心的深入学习、一场场寻根问本的一线调研、一趟趟地头田间的劳动体验,理论和实践在“四同”中迸发出火花。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我们依托全县各处革命遗迹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典型,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重温红色历史,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两个确立’,汇聚起奋进‘十四五’、实现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寿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镇表示。

寿宁县党史故事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性教育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该县落实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着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组织工作有效衔接,精心打造了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其中,南阳镇含溪村、犀溪镇甲坑村还先后被中组部、财政部列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红色闽东是南方建立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在犀溪镇甲坑村的岗垅革命纪念馆,老村干叶奶寿慷慨激昂地向来参观的群众介绍着。一个个展板、一段段纪录片,真实还原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令参观者心灵受到了巨大震撼。

2019年,为再现甲坑火红的历史,在寿宁县政府的主导下,甲坑村启动了岗垅革命纪念馆及“红色甲坑 烽火岗垅”纪念基地建设项目,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我们将进一步保护挖掘利用好红色资源,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使甲坑成为寿宁重要的红色地标之一。”甲坑村驻村第一书记邓韡介绍。

一段段红色岁月激昂人心,一个个红色故事催人奋进。寿宁县在“活”字上下功夫、在“深”字上做文章,打造了党员群众洗涤心灵、升华思想的“红色氧吧”,让红色力量成为激励全县上下砥砺发展的最强动力。

党员干部到寿宁县犀溪镇甲坑村岗垅革命纪念碑前

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 吴苏梅 摄


固本赋能

筑强基层战斗堡垒

村子强不强,还看“领头羊”。选好村(社区)两委班子、壮大村级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必要保障。寿宁县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

虽然上任时间不长,但南阳镇溪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丽燕已完成了从创业者向村“领头人”的转变。今年村两委换届“张榜招贤”,这位颇具闯劲的女子大胆“揭榜”应聘,通过层层考核,过五关斩六将,成了南阳镇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返乡创业青年李伟在中草药园采摘铁皮石斛

林丽燕从事销售茶叶有近10个年头,是多个私房茶品牌的重要原料供应商,也是2018年寿宁高山茶登录央视时的品牌代言人。对于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溪南村来说,林丽燕成为“领头羊”,无疑让村民们对今后茶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从致富能手中“引”、退休干部中“召”、返乡自主创业大学生中“培”、在岗大学生村官中“推”……在此次乡村换届中,一大批党性强、作风好、能够发挥带头作用的优秀能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截至11月底,寿宁县行政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全面完成,100%实现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和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的目标要求。这些履新的“领头雁”将在基层一线,为答好“乡村振兴”的“时代考题”不懈奋斗。

“我们还以此次县乡换届为契机,从机关和乡镇干部、村党组织书记等对象中择优选拔扶贫骨干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通过持续推进‘抓乡促村’实践,有效发挥乡镇党委 ‘一线指挥部’作用,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动力。”黄镇说。

寿宁县凤阳镇基德村顺利完成党组织换届选举试点工作

“新人”迎接挑战,退下来的“老村干”也离职不离心。为提升年轻干部应对农村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寿宁县采用“一带一”方式,从离任村干部中优选帮带导师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结对帮带。目前,寿宁县已建立“236人帮带导师库”及“50人帮带对象”台账,在武曲镇、下党乡(试点乡镇)的基础上,扩大范围至全县14个乡镇。

“后浪”之逐,“前浪”之续。带思想情怀助扎根、带群众工作优服务、带基层党建筑堡垒、带产业振兴强发展……“老书记”“老村干”的“墩苗培土”,有力助推了基层年轻干部成长成才,形成一群带动一片的“雁阵效应”。

寿宁各乡镇也因地制宜探索筑好堡垒的有效办法,以一个又一个活跃的“小堡垒”筑起全县的“大堡垒”——

下党村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探索党员“带头提高能力素质、带头领办产业项目、带头倡导乡风文明”的“三带头”模式,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建设美好家园。

武曲镇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采取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跟进的模式,使茶叶和水果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两大主导特色产业;从整治不文明现象到完善基础设施,坝头村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告别了“脏乱差”,蝶变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畲村……无数这样党群齐心奋进的和谐场景,交织在绿水青山掠影中,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近年来,寿宁县还积极探索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共同发展致富”的做法,搭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下乡的味道”为品牌引领,积极推广“扶贫定制”模式,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获益。截至目前,全县27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村共落实产业项目50多个。

大树参天,其根必壮。一组数据最具说服力:目前,寿宁县村集体经济20万元以上村达33%,50万元以上的达21%……村党支部引领能力强了,说话更有人听、发展更有人跟,真正成了当地发展的坚实基石。

寿宁县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汇演

握指成拳

汇聚人才强大合力

俗话说,事靠人做,业由人兴。近年来,寿宁县注重激活人才活力,不断强化乡村人才的“引育用留”全链条,在加速基层队伍“自身造血”的同时,多渠道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握指成拳汇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前些年,寿宁每个村的“六大员”多达20多名,但由于“六大员”由县直相关部门“各自”管理,没有纳入村两委岗位设置,工作不在基层组织统筹调度范围,常常出现“挂了名,拿了钱,活干不好”的现象。

针对农村“六大员”素质偏低、作用发挥不明显、管理缺位等问题,2018年,寿宁县从理顺管理机制入手,减员增效、开始“六大员”选用机制改革,按照“一人多岗、一员多职,同类归并、减员增效”的原则,对农村“六大员”进行整岗选聘,进一步激活“六大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安乡大熟村便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试点村。

“通过笔试、面试重重考核,入选的‘六大员’都是责任心强、工作能力过硬、愿意实实在在为村里做事的人。”大安乡大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春淼介绍,虽然,村里“六大员”人数从过去20多名减至现在的9名,但工作落实却更“给力”了。

为使农村成为人才凝聚的“引力场”、培育成长的“大基地”、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寿宁县在人才“引育用留”模式上展开积极探索。

提升人、拉动业、振兴村。寿宁县建立党员帮带机制,加大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带头人等队伍建设,通过“乡村课堂”教学,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农村实用技术、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培育了一批“田专家”“土秀才”队伍。

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寿宁县委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55名、选任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98人次到乡村发挥各自专长,“筑巢引凤”推进乡村振兴。

此外,寿宁县还倾力打好“乡情牌”,完善众创空间、电商创意园等设施建设,开展技术培训、政策咨询、资源推介等服务工作,持续推行县处级领导与返乡创业青年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全方位的支持让回乡创业者找到依傍、扎下了根。

在凤阳,“全国劳动模范”、返乡创业大学生缪文钦是当地葡萄种植户中最频繁出现的一个名字。带着振兴家乡葡萄产业梦想的他,返乡成立了祥瑞葡萄种植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劳务技术入股等方式,吸收发展社员100多名,建立起全县首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

传授技术、拓展渠道、打造品牌……在一批像他这样经济能人的带动下,全镇13个行政村中12个村大规模种植葡萄,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6256元增加到2020年的18059元。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他还探索推出“我有一亩葡萄园”扶贫托管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共赢”的新路子。

而在青山绿水环绕的清源镇,返乡创业青年李伟则依托省林科院、省中医药大学的技术支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寿宁县首家中药品种园,通过引导农民种、督促农民管、帮助农民卖,带领当地群众发展优势特色中药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在农村的土地上挥洒才华、实现价值,在如今的寿宁,人才“潜力”已有效转化为乡村振兴“活力”。

摆脱贫困、接续振兴的路径在下党乡得到生动印证,下党乡的启示又渐渐在寿宁得到全面实践。党建领航,奋楫潮头。寿宁将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探寻着解锁乡村振兴的“红色密码”,谱写出一曲曲时代乡土新赞歌。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刘岩生  茹捷  郑雨桐  黄璐

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