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绽芳华


  “山茶花发争芳菲,翠翎蜡觜相光辉。”海峡西岸的福安,其市花为山茶花,每年冬春,山茶处处斗艳,漫山姹紫嫣红,一直被世人所称道。然而,在我眼里,素有“邹鲁之邦”雅称的福安,茶叶,更是闻名于世,先后被授予“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红茶之都”的美誉。这里的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已然结出丰硕的成果,绽放出绚丽的芳华。


  提起福安茶文化,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福安茶文化可谓历史悠久,经有关专家考证,早在建县前的唐代,福安就开始了种茶。唐代“比屋皆饮”之风,在福安亦有蛛丝马迹可稽。溪潭镇溪北村后山唐墓出土的青釉茶托杯、赛岐镇苏阳村发现的黑瓷兔毫盏残片等,足资说明福安在隋唐时期就有茶事活动。乾隆版《福安县志》记载:“茶,山园皆有。”而同时期出版的《福宁府志》亦云:“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茶、福安松罗。”由此可见,茶在福安种植饮用,在当时已相当普遍。


  清咸丰元年(1851),坦洋人胡大盛就创立“万兴隆”茶号;嗣后,施光凌创立“丰太隆”茶号,王正卿、吴步云联袂创立“祥生记”茶号,胡兆江创立“泰大丰”茶号……清时,坦洋茶人开始发迹,“坦洋工夫”红茶生产风生水起,一片生机。清光绪七年(1881),坦洋工夫创造新纪录:坦洋村生产红茶5万箱(每箱36公斤),产值1万块大洋。3年之后,中法战争爆发,中方军需告急,茶业大咖吴步云慷慨解囊,被清廷授予“同知候补”官爵。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茶业官吏吴庭元在香港注册“元记”商标,为坦洋工夫打开新的销售门户。最是让坦洋人乃至福安人民激情满怀、豪气干云的是:1915年,坦洋工夫在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为祖国赢得荣誉。这个荣誉后来被人们誉为福安最早的“中国制造”,最早向世人展示了福安茶文化的魅力。而百年之后的新时代,坦洋工夫重返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再次夺得金奖,续写了坦洋工夫的绝代风华。此为后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安茶产业、茶文化蓬勃发展。20世纪50年代,当地就成立了福安县茶业局,创办了福安茶业学校、福安茶厂、坦洋茶厂等。当地政府还对福安传统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

  千百年来,中国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与福安深厚的人文底蕴相融合,深深渗透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孕育、催生并定格为一幕幕生动鲜活的茶俗文化。以福安丰富的民间传统茶文化为例,当地自古有“茶哥米弟”之说。老百姓家有客至,必是先敬茶后留客用膳,这就是“茶哥(先)米弟(后)”的隐喻说法。福安人彼此之间祝福讨“热值”(吉利),看时令或喝“出门茶”,或喝“做年茶”,或喝“新娘茶”等。福安有谚语:“年头三盅茶,官府药材冇勾骹(脚)。”(意指不与官府、药房来往了。)福安民间还把炒花生、炒大豆、炒瓜子之类零食唤作“茶泡”,将此作为“手信”(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并有民谣:“行中秋,骹(脚)布乌溜溜,出门三下探,茶泡掏去收,掏来掏去做中秋。”可见福安茶文化的外延已逸至节日文化了。而福安茶文化的重头戏,应是沿袭至今的“斗茶”了。所谓“斗茶”,就是品鉴茶叶质量好孬的一种比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安当地,尤其是茶区,已举办了数十场“坦洋工夫杯”斗茶比赛。它对推动茶叶品质的提升,可谓功莫大焉。


  功莫大焉的还有福安的茶艺文化。20世纪90年代,当地就成立了福安市民族茶文化艺术团,该团的成立可谓开了全省县(市、区)级同类团体的先河。茶艺团在历年的省际,乃至全国性茶艺竞技比赛中,屡创佳绩,为福安茶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5年,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偕夫人,在北京老舍茶馆品鉴福安工艺花茶,领略了美轮美奂的福安茶艺,欣然挥毫题词:“振兴茶文化,祥和两岸情。”


  茶艺会挚友,山水迎嘉宾。20世纪90年代初,福安连续举办两届“中国闽东福安茶文化交流会”。参加盛会的有全国各地的茶道同仁,以及日本茶道界的嘉宾。其间,中外茶道同仁各展技艺,各领风骚,充分展现了中外茶文化和而不同的魅力。我想,福安市被授予“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红茶之都”等殊荣,一定和福安茶文化丰赡底蕴的加持是分不可开的。

  有了这种底蕴,福安的茶产业便有了源头活水,自然顺风顺水。打从坦洋工夫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后,福安茶产业的发展势头便颇为强劲,后因战乱频仍,茶叶生产才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相关部门企业趁势借力,各大茶厂开足马力,茶产业枯木逢春、竞相争荣,很快就迎来了茶产业的春天。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将所址设在福安市社口镇(亦研制生产加工茶叶)。该所的茶树品种苗圃,拥有882个茶树品种、4000多个种质,选育50多个优良品种,年出圃良种茶苗8亿多株。省茶科所的良种保育、生态建设,确保了福安茶业的质量安全。同时,又借助福安茶厂、坦洋茶厂的龙头带动,福安茶叶在市场营销、品牌提升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据了解,目前福安拥有茶企600多家,其中规上茶企29家、省龙头茶企17家、宁德龙头茶企35家,拥有自营出口权茶企7家,获国际雨林认证1家、ISO认证8家。全市茶企获中国驰名商标2家、省著名商标13家、福建名牌产品14家。2021年,仅坦洋工夫品牌价值就达46.41亿元,以富春茶城为中心的茶叶市场,年交易额达40多亿元。一片神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从脱贫攻坚走来,这片叶子依然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


  福安茶产业,之所以能搞得风生水起,其动力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全靠茶科技的伟力。人们记得: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曾四进坦洋,提出要“不断放大坦洋工夫的品牌效应,壮大茶叶经济。一定要珍视、保护、发展、应用好这个品牌,让坦洋工夫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此后,又提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要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些年来,福安茶人对“三茶融合”的思想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借助省茶科所这所专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加持,把福安茶产业做强做大。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茶界泰斗张天福、当代茶圣吴觉农、茶科技先驱李联标等,都对福安茶业科技工作投入了满腔热情,倾注了毕生精力。不然,新中国成立后,福安茶叶频频在国家级、省部级诸多茶叶赛事中荣获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以及取得许多发明专利等,就无从谈起。

  如今,位于福安市社口镇的省茶科所,不仅拥有“茶树品种王国(资源圃)”,还设有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和国家土壤质量福安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省级创新平台。这些平台可对高香型多茶类进行兼制,可对特异色泽茶树新品种进行选育,亦可对茶叶智能化生产线和特色茶产品进行研发。而设在福安的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学院,则拥有一个集产、学、研、训、赛、考“六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为地方培育了不少茶科技英才。诸如“台湾茶叶之父”吴振铎、茶树育种专家郭吉春等,就出自于这所学院的前身——福安茶业专业学校。正因为有这些茶业精英任劳任怨、诲人不倦的传帮带,才有了今天福安“三茶”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


  如今,随着福安高香型坦洋工夫“闽科红”、创新型“花果香红”等团体标准的颁布实施,以及隽永天香、农垦集团茶业等250多家企业赋码溯源体系的建设,更让坦洋工夫的“三茶融合”如虎添翼。不然,坦洋工夫这“一片树叶”何以能蝶变成今天这般模样?看今朝,坦洋工夫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还获得中欧地理标志产品……抚今追昔,如今的福安茶人,可谓“心潮逐浪高”啊!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确实是一个关涉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问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曾说,“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在他的心目中,茶,代表着基层,茶,就是最接地气的民间。数十年来,不知多少次,他深入在草木间,深入人民的心田,让全国人民,尤其是闽东人民,深深感受到他亲民爱民的情怀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回眸当年,40多万涉茶农人在宁德地委提出“闽东学三洋、坦洋要当领头羊”号召的感召下,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了感恩,知道了只要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就必定会把“一片叶子”精制成让世人惊诧的金色华章!


  “三茶”并非彼山茶,美美与共绽芳华。目及当下,福安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大力推进福安茶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发展。


  看啊!山阴道上,山茶绚烂,繁花似锦;邹鲁之邦,茶业兴旺,社会发展。这一方土地怎能不会“全家福安”?!



来源:王振秋

编辑:陈春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