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之光 | 郑承东:一艘船的古县霞浦(四)

往期连载:

闽东之光 | 郑承东:一艘船的古县霞浦(一)

闽东之光 | 郑承东:一艘船的古县霞浦(二)

闽东之光 | 郑承东:一艘船的古县霞浦(三)

1912年4月14日晚,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不幸与冰山相撞沉没。经过事后调查分析,其右舷前部水线以下的相邻五个水密隔舱室破损进水,超出了不沉性设计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关键词就是“水密隔舱”技术。中国的水密隔舱技术在18世纪传入欧洲后,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泰坦尼克号游轮便设有16个水密隔舱。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其使用的水密隔舱板材和铆钉冷脆性强,导致钢材的韧性不足,在巨大的水压下,造成最为关键的锅炉舱水密隔墙破裂,导致海水蔓延,也是加剧沉船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水密隔舱”技术是否过硬已经关乎一艘船的生存。东晋末年孙恩卢循水军残部散落闽沿海温麻船屯,他们带来的“八槽舰”技术,实际上就是水密隔舱技术的缘起。而再往前回溯,西晋的温麻五会船或许就是它们的鼻祖。

乘上西晋的时间之船,我们继续再往回倒片,越过被司马炎灭掉的东吴最后之王孙皓,去会会他的前任,也就是他的叔叔——东吴政权的最后一丝曙光——孙休。因为,我们只知道“典船校尉”是孙皓所设,却少人知温麻船屯其实在孙休时已经存在。

孙休是什么人?

他是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六个孩子,也是东吴政权的第三个皇帝。在此之前,他的年幼的弟弟孙亮继承了皇位。但孙亮一上台,托孤大臣诸葛恪不知韬晦,被宗室孙峻所杀。此后孙峻与其兄弟孙綝把持朝政,孙峻去世后,孙綝独揽大权,最后直接将孙亮废黜。孙綝寄信与孙休,孙休三让而受。公元258年,孙休登基,由此开启了这位东吴琅琊王的皇帝生涯。那年,他23岁。

孙休年少老成,城府很深。他意外得位封王,却并没有炫耀拉风。孙綝把孙休送上皇位后,坐拥丞相之位,嚣张跋扈,直至酒后胡言,意欲篡位。孙休听到这些后,不仅给了孙綝丰厚的赏赐,还杀了禀告孙綝想要谋反的人。待时机成熟之时,孙休即以设宴之名,将孙綝诛杀于宫中,还立刻下诏,孙綝余党一概不问罪。稳定朝政。

就是这样一个孙休,也与温麻船屯、与古县之“船”也有了雾里看花的邂逅。

“温麻”是什么意思呢?

有一种说法:“温”作“瓯”解,指今之瓯江流域,也就是今天浙东南的温州市。“麻”是“蛮”字音。《水经注》有蛮氏城,改为麻氏城。温麻,应当为温蛮之地。古代闽东属南蛮之地,为避“蛮”之讳,而称温麻。温麻,应指浙东南与闽东之范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温”与“瓯”二字音义不可相通。“温麻”可作:温和之蛮地解,即专指闽东地。

1984年10月,福建省考古队在古县村发掘一座东吴古墓时,出土了印有“永安六年六月卅日吉乍”和“永安温麻”字样的楔形墓砖。墓砖上有铭文,显示这是有一定身份的人之墓。

“永安”是孙休的年号。那么,这些孙休时代的有身份之人是否与温麻船屯有关吗?

实际上,从公元196年,也就是建安元年东吴政权第一次对闽地用兵开始,闽地就成为东吴政权重要的造船基地。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孙吴政权为占有闽地,曾五次对闽地用兵。第一次用兵,是在建安元年(196年),由孙权的哥哥孙策主导,孙氏势力因此到达闽江下游。

福船内部构造

东吴的军队到了闽地才发现,闽越人山行水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而建造能抗风破浪、适于远航的舟船以通行南北,自是不在话下。在东汉时,这条海路还是南方的贡道,从越南中北部的地方政府前往中央王朝的交通都是经过福州再北上转运。

从那时起,东吴政权就把福建建设成重要的水师基地,一直把所谓“公私苛乱者,悉投于此”,意思是说,把犯人和家属都流放到这里,和闽越能工巧匠一起造船。

到了孙休上台后的第三年,公元260年,也就是永安三年,孙休在建瓯建立建安郡,一统闽地,宣告对福建的“文治”时代开始。其中一个重要举措便是在侯官创立:曲郍都尉、又称曲那都尉,负责管理水路交通和率领刑徒造船。

船型设计图

我们是否就可以据此说,温麻船屯也是在公元260年就设立了,因为无从稽考,所以都没有理由说:有或没有。

但印有“永安六年六月卅日吉乍”和“永安温麻”字样的楔形墓砖在古县的发现,至少可以证明,早在孙休或更早时期,古县(温麻)这里已经有官员在此工作和生活,并安葬于此。或许他们就是督造管理造船的官员?

温麻船屯的设立时间也因此有了争议:或设立于公元260年孙休时期或者更早,或设立于公元269年孙皓时期。

更因为“温麻地”的范围之广,对于温麻县及温麻船屯的设立地点也有了争议:除了古县之说,还有连江之说。

能支撑温麻县就在霞浦说的最早史料是:南宋淳熙九年(1183年)福州知府梁克家主纂的《三山志》:“擢秀里。齐永明元年置,旧号建福,在温麻县背洪岭之北面,黄沙之南……自隋废温麻,唐析置长溪,寻省西镇。长安中既再置县,景云二年遂移建寺在县城东(寺碑云:邑既迁来,寺亦随至),改号建善。”

其中能支撑古县说的:一是明弘治《八闽通志》记载:“温麻,晋以温麻船屯置县,因名。”另,清代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晋太康三年,析侯官县温麻船屯置温麻县,属晋安郡,盖治于此。隋开皇九年废,唐改置温麻县于今连江县境,而以废县地置长溪县。”

最明确告知的是清朝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晋太康三年析置温麻县,属晋安郡,以温麻船屯此,即今古县地”。

《古迹考》更指明了温麻船屯的具体地点位置:“今称古县。船坞山腰尽南坳处。”

历史正因为有了太多的谜,也才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三国以致晋,在这一段充满杀伐的血雾挽歌里,同样也飘溢着一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情与浪漫。桃园结义,孕育了全体华人侠肝义胆的价值观,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图腾。而在东吴水军立国,向海而生挽歌里,我们能听出他们开疆拓土,愈败愈奋的倔强哀鸣。

来到古县时,那段血脉喷张的历史早已被沧海桑田所掩埋。福宁湾与东吾洋虽然还拥围着古县,但海退潮汐的涛声似乎与古县渐行渐远。而温麻船屯伟岸的背影似乎也已经模糊在那条寂寥的村巷、斑驳的古建与孙氏后裔依稀的叨叙中。

温麻的船,你在哪里?

福船模型

赤壁之战时用的船主要是江湖用的战船,制造地在柴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市,或金陵,亦即南京等地。

温麻的船是吴国进入天下三分的稳定期后开始出现。而向南拓展的海船船厂,其中之一应就在温麻县的大致范围。

东吴政权之所以选定古县作为温麻船屯造船基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境内周边多山,物产丰富,盛产古代造船所需要的木材、铁器、桐油、蛎灰、生漆和藤、棕、麻等等原材料。

而那时所造的船大都是东吴水军所需的战船——温麻五会。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

从远古时期的筏子,新石器时代的刳木为舟、三千年前的商代三板船直至温麻五会。人类用了近一万年时间才促进了海上运输工具的变革。战争的形态也由之延伸到了江湖河海,随着水战愈加惨烈,也刺激了人类造船水平的提高。

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水战发生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549年。《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杜注:“舟师,水军。”可见那时大规模的船战已登上战争舞台。当时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太湖流域的吴国、钱塘江流域的越国和济水流域的齐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战舰,建设舟师,水军的力量以这四国最为强大,船战也常常在这四个国家之间发生。后来闽越被东吴灭,两支水上力量强强联手,自然令东吴的水军与造船技术独占鳌头。

东吴的水军规模十分庞大,最巅峰时船舰有5000多艘,纵横海内外。那时的东吴在广东番禺、浙江横屿和闽东温麻设了三大国家造船基地。最有名的当属温麻船屯建造的温麻五合船。船的横断面由五块巨型长木板组合一起,“会五板以为船”,故也叫五会。

温麻船初期是用来打水战的。首先要求的是快速。所以,温麻船最大的特点就是令中式帆船别开生面。最多时,多桅杆上连张五帆,可以利用斜移帆面到合适的角度,帆面各自迎风。风帆鼓荡,助力航行。

温麻船还要求高大。这是因为古代海上水战往往都是短兵相接,水兵从高大的船舰跳到低矮的船舰格斗,显得主动。因此,温麻船都要高大,船身长达50余米,宽达7米,高达10米,可以装载60至70人,或者载物近百吨。舱内设置多层船体,舱底设有隔板,放置军需物资,或许这就是水密隔舱的雏形。中层运载水兵,上层是指挥所与水手船工。激战时,上层的指挥官居高临下,便于指挥。

当然,古时的水战或海战,并不像近现代,有一定距离的火炮、导弹的相互对射。那时的水战都是相互对撞,贴身肉搏,因此敌对双方都在比谁的船头更坚挺,都配有坚硬的冲击装置。温麻船的特点是,造船的木质都是用“豫章楠”等上好的硬木,再用榫头密集连接,所以极为牢固。船首更是尖锐,便于冲击对撞。尾部要宽,有利对撞时的稳定性。两头上翘,首尾高昂,舱内宽敞。为了防撞击,船舷造为弧形,两舷都有护板加持,并插上斧钺枪戟。因此古时水战大都上演船毁人亡或同归于尽的惨剧。

但我走在古县的古巷里,寻觅着那些船夫、水手和造船的工匠古铜色的脸庞,或早已一江春水向东流———

温麻的船,你在哪里?或者他们已经遁形于脚下的这片热土。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古县村村民就在这片热土下,不断挖出了残缺的青铜剑、大量造船用的杂木和箭簇、长剑、铜带勾、铜臿等青铜器。考古专家推断,这里很可能就是温麻船屯的一个大型造船厂或者是差役们的居住地。

防漏技术与船板与船板之间的联结技术的使用是温麻造船的关键。如今这两项技术还有遗存吗?

离古县一个多小时海路的蕉城漳湾造船厂,应也属于当时温麻船屯的范畴。就在这里,至今还保留着温麻时期的胶合防漏技术与铁钉的使用——桐油灰胶合,就是用熟桐油加海蛎売灰(石灰)加麻丝或竹丝加松木屑胶合船板缝隙。其次是铁钉的使用,古称镉钉,也称“蚂蝗钉”,造船匠们榫接钉合,通过铁制构件和铁钉联结船板,使得木材结构之间连接更加牢固。

福船解剖图

“水密隔舱”是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一项重大发明。从东晋末期孙恩卢循残部带来“八槽舰”造船技术,水密隔舱技艺在温麻船屯一路繁衍。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漳湾造船厂依然还可以看到这项技术应用:

——用隔舱板将船体严密分隔成若干个互不连通的舱室。当船只发生触礁等事故时,船舱不会整体进水,不致沉没。

——船上分舱,不同种类的货物可以放在不同的隔舱里,便于装卸和管理货物。

——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结,起到了加固船体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步骤,使造船工艺简化。

“福宁号”仿古福船侧面

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却整整领先于西方1000多年。直到15至16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先驱使用的帆船还仅是没有水密隔舱板的大通舱船体。公元1795,英国的本瑟姆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设计并且制造了六艘新型的船只,西方才引进了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本瑟姆夫人在为丈夫所写的传记中指出:"这不是本瑟姆将军的发明,他自己曾经公开地说过,'这是今天的中国人,一如古代的中国人所实行的'。"

至今无论是排水量数十万吨的油轮、航空母舰,还是潜入深海的核潜艇,其内部仍采用的是水密隔舱结构。

2008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该项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宁号”

2019年2月22日,漳湾造船厂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制造的亚洲最大的仿古大福船“福宁号”在宁德漳湾顺利下水。

从八艚舰到了鸟船再到福船,当我们把古县的沧桑放进三国的画框时,循着那段历史,温麻船屯造船技术能乘风破浪,传承至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段血脉喷张历史的张力与脉动。直至唐宋元明,福船作为帆船航海时期最优秀的船型之一,纵横大海数千年,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山海经》说:“闽在海中。”这里的海,指的是“岐海”,即我国东南沿海海湾、海峡、海岛。生活在“海”之中的古县霞浦人创造了灿烂的舟船文化——

渔村文化博物馆

在古县所在乡镇——沙江镇,有一个渔村文化博物馆。一个叫曾俊凯沙江人用了近20年的时间,去收搜集和抢救那些即将消逝的传统造船工艺,自己动手制作了数十种传统船舶模型。

在霞浦博物馆,踏舟寻船。那些黄瓜山的彩陶、屛风山的独木舟和古县的千年石碑、沉木斜阳晚照,仿佛都在诉说着人类数千年生命的败退与重生。

从古县出发,我们不能忽视温麻船曾经开疆拓土、向海而生的荣耀,更不能忘记无数代能工巧匠在凄风苦雨中坚守的匠工精神。 (完)

来源:闽东日报 新宁德客户端

文章:郑承东

图片:资料来源网络

编辑:周邦在